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吴毅:中国传统水墨的现代开拓

2016-06-29 10:49 中国新闻资讯 点击次数 :
    归元就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的遗传。这个生命基因遗传,西方人一定要用这种高倍的物理来去看到它。中国人不需要在视觉上,中国人在心灵上感觉到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两种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用象的思维模式就可以明明白白知道这种运动的变化方向。五行当中,就是它归元以后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就是元气。那么,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提出来一个宇宙四方连续区,他最后想用一个公式来解读它。它已经很接近中国那个归元论了,但他没有完成就过世了,所以这些试图归一的理论都属于他留下来的一个思想遗产,有待于我们当代人类去解读它,去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这个导向走下去。
嘉宾简介
    吴毅,南京书画院终身荣誉画家,现为成立于美国的中国现代艺术学会会长。1958年至1962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79年参加文化部藻鉴堂全国老中青三代画家艺文萃。1980年为南京书画院专业画家。1982年《美术》发表吴毅专栏,介绍其画作及论文,《山高水长》为封面。1984年6月东渡日本考察日本现代艺术,11月底到美国纽约定居考察西方艺术至今。
    1994年3月,吴毅在纽约创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相继在纽约多次邀请国内学者赴美考察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凝聚中西学者和画家主办大型艺术国际研讨会。
导语:
    吴毅以一个成熟的中国画家的实力跨进西方现代文化中心所在地纽约,带着20世纪艺术界纷争的实际问题考察、探索长达30年之久。宏观地把握了东西方文化源这一重大学术命题,从东西方两个不同文化源流的现代走向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提出中国水墨画的现代转型等一系列立足中国文化源流和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审美体系的现代解读,清晰厘清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传统审美的非视觉审美意识的不同解读方式,必然导致现代的不同走向,因而认定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必须是双向和互补的。并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以及一系列的组织活动来推行着这项跨世纪的文化工程。
    中国传统水墨东西方对话
    肖泽颖:这次活动主要展览了多少幅作品?
    吴毅:我展览了四幅作品。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这次展出是国际上好几个艺术家在一起,那么佳士得作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应该还是很不错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能够把中国传统水墨跟现代艺术能够有所衔接。我希望能够衔接得好,更上一层楼。
肖泽颖:如何定位这次活动?
    吴毅:对于佳士得来讲,他们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每年都应该有这样的展览,但是这次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一方面几个艺术家大部分我都熟悉,另外一方面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平台对话,我是把它当作一个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因为中国传统的水墨,它在当代来讲,虽然有很多不同的,不同的形态,那么一般大众习惯讲是多元,但是对我来讲,我是以中国传统,这个大传统思维形态来作为指导我个人艺术的走向,或者是一个导向。那么我的这样的作品参加这么一个艺术的、国际的艺术平台,它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观感,由这种观感不同就会产生一些我对艺术跟中国大传统这种艺术的形态,可能会有一个联想。那么又有我一个专题的讲座,所以对我来讲,我非常重视这样的一个平台。
肖泽颖:为什么会把这样的一个活动定位成中西方的对话呢?
    吴毅:因为参加的艺术家,都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的一些艺术家。但是他们走的导向可能跟我不一定完全是一样的。那么也就是大家所讲的多元的走向,那么这个多元当中,其实我是,如果把多元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原生态的形态,这个原生态的形态到21世纪出来是这样的不同形式,那么对我来讲,我可以把它解读为中国传统大传统一个思维形态走到今天,它在中西方交流当中产生一种不同的行为模式,那这个就很有意思。
    肖泽颖:中国大传统文化的一个意识形态,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吗?
    吴毅:是。对我来讲,我是以这个原生态的思维模式,按照我的整个理论上的解读,我认为它是象思维形态,这个象思维形态,还有很多很多理论上的要去解读它。但是今天我这个演讲不可能这么细致来解读原生态原创性的思维模式。因为它还牵涉到中国很多大文化思想核心,比方说归元形态、五行、阴阳、形神这些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那个大传统的导向,那么对我,我是一生大半生当中都是做这个中国原创性的思维模式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现代人怎么解读中国几千年以前这个文明的一种思维模式,我怎么去解读它。
    肖泽颖:从什么时候您就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形态?
    吴毅:到了美国,因为1984年我到了那个地方去,有一个美国很著名的对中国当代艺术很关注的学者John Lebold Chohen,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了。所以他当时问我到美国来干什么,有什么想法。我说,我希望能够世界了解我,我这个“我”是代表一种中国传统,大传统文化的当代走向,西方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而且我要了解世界,我了解了世界就明白我该做些什么。所以这就是个对应,就实际上,本质上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当代的对应。那么从这个时候,我就衍生了很多,我要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原创性的思维模式,因为西方,它那个思维模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这个逻辑的思维,逻辑思维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也做了很多解读。而且它也成为20世纪世界上的一个主流,但是中国文化那个原创性的东西,原创性的思维模式,大家极少提。所以我就要用中国原创性的思维模式,用一个当代性来跟西方对应,这样的交流产生的多元性,它还是保留这种文化核心,这个主流,它虽然是以多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可以归元的,它可以返还到中国原创性的思维形态,来解决当代的问题。那我的画正好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导向走的,所以今天我参加这个艺术平台这个讲座,我就给我有一个发声的机会,这个发声的机会很多人也许以前思考不够的,比较少的。那可以由现在开始做一个比较,比较,一个扩散性的讨论。那将来给中国,就是在21世纪,中国文化以自身的原创性的思维模式,但是又是当代的一种行为模式跟西方对应交流,这个就会引起更多的共鸣,而不是单一的,因为引起共鸣,一定是双方的。
    解读中国的传统
    肖泽颖:您觉得中西方应该如何对话,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解读中国的传统?
    吴毅:西方文化是一个经典,中国文化同样是一个经典。这两个经典,解读这个经典就是文化核心,你只能从文化核心来解读它才能成为经典,否则成为不了经典。
    肖泽颖:那您觉得西方文化,它的经典之处是什么?
    吴毅:中国已经对它很熟悉了,这个心理学的,这个视觉的,包括视觉的张力,包括视觉的一种处在一种比较平静的,都是一种心理学来解释这种逻辑的一种模式。这个就是西方的经典。那么,另外还有一个经典就牵涉到更高的层次就是哲学。西方对这个物质跟精神,看作是一个不同的东西,一个精神、一个物质,两个东西。但是人的生命,人生当中这两个东西又没有办法分开,但是又要得到一个统一的解读,它是一个东西,但是你逻辑上它是两个东西。那么,中国人正好在解读精神跟物质这两个部分,认为是一个形态的不同,这两个形态它可以归元的,归元到同一的状态上面来去解读它。所以中国不产生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性,而是用归元来解读了这两个不同的东西。
    肖泽颖:归元怎么来理解?
    吴毅:归元比方说,我们老百姓每个人都知道,一到春节的时候就万象,万象伊始,万象更新。这个更新是什么?中国几千年以前就是这样,它要归元,尽管万象变化有所不同,但是它是同一个元,是一个元气衍生出来的东西。所以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其实在21世纪,我们能够把握到这种两种不同的形态,用一种不同的形态去解读它这个原生态的东西,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更多的共鸣。其实这个思维的模式,已经在艺术上,它将来会有一个扩展,大家都很了解,在中外历史都有文艺复兴这样的一种历史现象,文艺复兴是一种人类进步的一个前期的预感,有了文艺复兴,下面一定有更大的进步,所以我认为中国到了21世纪,又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开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如何吸收和取向是近百年来最具争议的问题,那么如果建立一个中西方能够对应交流的这个平台,将来就会引起更多的共鸣,大家对立的观念就会相对缩小。
    肖泽颖:怎么来理解文化?
    吴毅:一个古代文明,一个现代文明,只是文化发展一个时空上的间隔,所以每个人都从自身的切身经历来解读这种文化现象,所以我觉得有很多是属于学术上很专门的,不需要特别去思考这一部分,把它看作是自然的一种导向就好了。但是,因为牵涉到现在21世纪中国跟西方文化肯定有比过去更多的交流,这个交流就牵涉到很多思维模式不一样。但是,解读这个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找到一个更加能够双方认同的东西,它就有共鸣,非常容易沟通。但是水墨文化它本身是艺术,对中国人来讲,中国的文化对水墨解读是生命的。因为五行当中,这个水在生命当中是第一位的,所以五行当中怎么样来去谈五行,它要牵扯到一个元气论,这个元气论是西方没有的。其实元气论就是一种形态,这个形态它包含了有和没有两个概念。所以西方在解读这个物质与精神之间,他是用逻辑的思维模式去解读它,又产生了唯物和唯心两者的不同。中国人是用归元论的方式来去解读它。所以中国人是对所有的不同的变化,最后必须归元到元气。一有了这个元气这种形态就所有问题都没有这种矛盾了,所有东西都可以在变化的模式当中产生一种共同的东西。中国的水墨文化,不但涉及书法和绘画,在思想领域它是归元的艺术典范,这个是一个属于哲学很高深的层次,牵扯到人的心灵的解读,这个是一个很专门的哲学领域里面要讨论的问题。
    肖泽颖:刚才您提到文艺复兴,如何来复兴?包括中西方的这种对话,什么时候能实现互相的这种理解?
    吴毅:你刚才提那个问题,文艺复兴不能预示,不能预知。它是一个历史现象,那么西方五百年以前那个文艺复兴,就已经证明了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便获得更大更优越的发展。这个导向,后来一直到西方的工业革命,都是得益于这个文艺复兴。它那个科学上的产生,分科,学科论,这个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事情。但是中国没有像西方这样的一种模式,但是中国自己有自己的一种不同形态的导向。而我们过去,20世纪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我们自身的东西,我们以为是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形态的时候,就认定这个是唯一的,其实并不是唯一的。中国在1000多年以前,南北朝时候,它奠定了唐代,奠定了唐宋这个成熟的一个整个社会文明,它都得益于南北朝时代。所以南北朝时代在某种意义上面来,历史来规范它,来解读它,在我的解读当中,我认为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艺复兴的一个开始,到了唐宋到达了一个成熟期。那么,我们从中国近代文化当中,就以唐宋元明清这一块,它已经延续了快一千多年,这个应该说是已经够长的了。那我们在20世纪当中,中国发现了一个西方文明,是先进的,是人类走到了另外一个高度,所以中国很多精英就到西方去学习,把它,把很多经典的东西带回来。但是,这个带回来以后我们中国怎么消化它,我们可以消化它,有很多东西我们建立了很多学科,这个就是消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中国自己那个文明,那个核心的,西方人叫Power,非常强大,它没有走到它衰败的地步,它现在仍然很强大。世界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文明的走向,它没有发生大断层,当然有某些断层,所以我是充满了一种乐观。但是我本身是一个艺术家,所以我认为艺术是应该没有国界的,它在沟通上更加容易。
    肖泽颖:您怎么解读中国文明的各个阶段?文明时代最有标志性的是在什么时期?
    吴毅:我觉得中国可能会出现的一个新的文艺复兴的萌生的阶段,就是21世纪。但是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当中,没有讲很多,没有很多平台给我谈这个事情。那么,因为从我个人来讲没有这么大的可能性来建立这种属于文化、文明走向的平台,这个必须是国家的力量。但是我有很多的想法,我在美国开过两次水墨国际性的讨论,这个讨论我提出来的,这个目标很高的。我认为是一个中国文明,这个水墨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文明审美体系,这个审美体系跟西方的一种视觉心理学为基础的视觉造型有一些是可以相对应的,那这个就是我个人所能做得到的。至于更大规模的这种平台的话,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一种反响,形成一种真正21世纪大家一谈到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大家既认识到西方的经典,同时也不会忘记掉我们自己中国文明的经典性。
 
    中国的水墨文化的审美体系
    肖泽颖:中国的水墨文化的这种审美体系是什么样的?
    吴毅:很多学者都是世界顶级的,国内顶级的这些学者。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水墨文化。但是我是非常明确的,中国传统水墨象思维它就是一个体系。
    肖泽颖:您能不能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体系的内容。
    吴毅:关于象思维我写过几篇书画的论文。去年,国内已经发表了,荣宝斋跟《人民艺术家》已经发表了关于中国传统水墨象思维学科论。那么,因为不可能在这样一个短时间里边讲远古的论题,因为一讲出来一个头可能反而变成了很多大家不能理解的地方,只能现在知道这个象思维是中国文明原创性的一种思维模式。比方说,这种思维模式是它必须不管几千年人类历史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这种形态或者是行为模式,它都必须归元。这个归元有一个最主要的东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理解的,元气。元气,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你的最近气色怎么样,这就是元气。看你最近面色也很好,精力也很旺盛。这个就是元气,这个是一种生命现象。但是西方人没有这个概念。现在英文解读它叫energy,energy就是一种能量,那么,现在中国国家提出来一个正能量,其实就是元气。
    肖泽颖:那是不是这个正能量也被西化了?
    吴毅:没有。这个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归元论来解读它。
    肖泽颖:为什么您会有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
    吴毅:关键是自身对自己的文化要有定位,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很自信。不会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而自卑。
归元就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的遗传。这个生命基因遗传,西方人一定要用这种高倍的这种物理来去看到它,中国人不需要在视觉上,中国人在心灵上感觉到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两种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用象的思维模式就可以明明白白知道这种运动的变化方向。五行当中,就是它归元以后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就是元气。那么,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提出来一个宇宙四方连续区,他最后想用一个公式来解读它。它已经很接近中国那个归元论了,但他没有完成就过世了,所以这些试图归一的理论都属于他留下来的一个思想遗产,有待于我们当代人类去解读它,去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这个导向走下去。
    肖泽颖:您觉得最满意的一种中西文明的对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吴毅:是和谐的局面,是非常和谐。因为艺术本身就应该是非常和谐,才能达到经典,不和谐是绝对达不到经典。
    肖泽颖:您刚才谈到这个就是西方为什么产生不了归元,元气。其实我觉得就是可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因为越讲东西越多嘛,我感觉。
    吴毅:对:非常好。因为元气有很多人各种各样的解读。包括中医有很多我们学科提到的那个元气都会解读它。其实元气不是单一的物质的概念……
    肖泽颖:您怎么看待中西方的这种文化的差异,比如说您刚才讲到的中国的“元气”,但是西方人他不会有这种词汇的产生,您怎么看待?
    吴毅:所以这个就回到我到美国去,1984年底到现在都快30年了,30年我一直在跟很多西方的不同阶层的人接触,那么他们对元气的解读跟中国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物质性的,energy。中国人这个元气呢,如果我们接受了近代20世纪西方的逻辑思维——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这个哲学体系,那我们也解读不了元气。元气它本身是一种形态,它包括了物质的,也同时包括精神。而对物质的解读和精神的解读都看作是一种形态,这种形态都在这个元气包容了。而它不能单独解读元气是物质,它是一种不同的形态,当然都在里边了,所以中国人对整个宇宙的解读他可以用归元论方法得到最大的和谐。只要归元了就和谐,不归元就会产生这种对立,相互之间的对立。但是如果都归元了,像我们这个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万象更新,万象伊始就是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万象伊始。这个就是即为和谐,我们都是老祖宗代代相传,代代相传,所以从这个元气论上面,阴阳也必须要归元的。如果不归元它就是产生一个阴跟阳会分离,所以阴阳它是必须要归元,是相互之间,相互转化。阴在某一个时空段到阳,所以谈到阴阳的问题,大家过去都以为是迷信。它不是迷信,它是一种最符合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个概念,或者是解读这个宇宙,是一种非常准确的方法。那么,中国文化什么时候产生阴阳概念,翻一翻《山海经》这个最古老的文献,山阴山阳,很多物产生在山阳,很多物产在山阴,所以又衍生出另外一个概念。哦,这个不同的物质是聚到阳,不同的物质一部分聚到阴,而这个又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物以类聚。我们有些矿产,有些物质,有些花草,有些花木在山阴山阳高山山脚,它其实这个阴阳概念可以解读这个归元的问题。所以从阴阳到归元就是物质和精神的认知过程。
    肖泽颖:那这种,比如说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西方的这种思维的形成到今天,它们分别都是怎么形成到今天的呢?
    吴毅:都走了几千年了,西方的哲学在古希腊时代它就已经有一个心理学基础来解读人生,或解读生命,或解读医学。所以西方这个文明,一路也走了几千年,它也形成了一个现代的经典文化或者古代经典文化,所以我们相互之间没有必要分高低的。只有一个是产生共鸣,如果都能产生这个共鸣,这个和谐就出来了,应该是和谐的。天地人是只能最大的和谐才能解读天地人。
    肖泽颖:中国的思维演变到今天,我们的思维能够对人类的这种指导更好一些,还是西方的这种经典的这种思维对人类的这种指导更好。
    吴毅: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来体现的,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返观世界多元的文化现象,西方对有形的东西解读比较更细微,中国人对物质的解读重整体观,不像对逻辑思维这种物质的解读这么细微,所以我觉得应该是都有优势。但是讲到这个思维的模式,象思维,是中国文明,是已经到达人的心智,心,智慧这个顶层那个部分了。那么再解读下去就牵涉到宗教问题了,哲学问题了。中国那个归元论应该涵盖了心智、智慧那一部分,也涵盖了那个理的部分,比方说宋代理学,它就是用理来解读元气,所以它叫宋代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它在某种程度上面还可以再完善的。那就要产生中国现代文明的哲学体系了,这个体系跟古代是一致的。
    肖泽颖:美国学者是如何看待您艺术的特点?
    吴毅:美国艺术评论家Jonathan Goodman在他的《吴毅:纵观自然的艺术家》一文中写道:吴毅的作品告诉了我们西方艺术的精神而不是西方艺术的形式影响了他。吴毅跨越亚洲和美国的两种文化,用作品表现了他赋予中国传统艺术新的活力与朝气,并形成了当代的现代中国画。Goodman说,事实上他相信,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各自采取着互不相同的路径向前发展,但可展望的是此两种文化将彼此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健康的交流。
美国人从我的画中看到西方精神而不是西方元素,同时评我的作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而不是中国元素。这点很重要,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国际论坛上可讨论这个议题。我在美国这几十年,最大的收获是我对中西文化提出双向对应的交流,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提出属于中国文明原创思维的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学科体系,以中国文明的上古精神的现代定位和指向,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人气:
(请您在发表言论时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健康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