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华嘉诚对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看法
2018-03-19 12:52 中国新闻资讯 点击次数 :次
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已由快速扩张期转入平稳增长期,以发明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率为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行业竞争中日益凸显。
该报告显示,共享单车企业日益重视专利布局。自2016年底以来,共享单车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呈持续攀升态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已成为企业提交专利申请的主要类型,控制系统/方法及车锁是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主要技术领域。
专利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重要指标,共享单车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一些共享单车企业的陆续退场,共享单车行业已经告别粗放的圈地争夺阶段,进入相对理性、平稳的发展期。在此阶段,共享单车企业欲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而出,还需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实力的积累。
很少有人能准确预料到共享单车的发展。事实上,这个新兴的“风口”在兴起之初就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在人们还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抱有疑虑之时,资本的疯狂涌入迅速催熟了这个行业。一方面,外界将其视为资本开始回归理性的标注——瞄准头部玩家,最快时间结束战斗;另一方面,行业中的玩家又深受其苦——丧失原有的发展节奏,抢占市场成为首要因素。
“整个市场太过于迅速地想要实现什么东西,结果就导致了最后有点像伤仲永的结局。”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说。这家单车企业曾创下在一个月内连续获得三笔融资的纪录,最后仍苦于资金而濒临倒闭。“没什么好复盘的,这就是一场资本大战。”离职三个月后,她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重庆人雷厚义在更早之前就懂得了资本的重要性。他创办的悟空单车在入局半年之后惨遭淘汰,被媒体称之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在此之前他默默无闻,从未获得过任何一笔融资,创业失败后却意外走红。“创业的时候没人知道,失败了却都找上门来了。”雷厚义曾寄希望于推出“合伙人”的模式来吸引中小投资者投资。去年3月中旬,他在重庆的一家酒店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吸引了不少对单车跃跃欲试的中小投资者参会,但最后却无一人投资。
直至悟空单车停止运营,半年的时间中只有22个人投资,总投资金额13万。其中最小的一笔仅有1100元,最大的一笔不过2万。这些投资者中甚至包括了重庆本地的几名大学生。一位投资者在投资了1万块钱后,第二天又跑去公司要求退款,他笃信悟空单车是骗人的。
“头部玩家已经把可以看得见的资本,包括VC和PE都拿光了,后续是没有资本来支持剩下的玩家进一步烧钱下去了。”前摩拜单车政府事务负责人邢林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共享单车领域共发生了12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ofo和摩拜就一共完成了7轮融资,两家融资金额相加超过170亿元,占共享单车融资总额的85%以上。他们的背后,站着腾讯、阿里、滴滴、高通这样的行业巨头,以及淡马锡、高瓴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等大型投资机构。
但资本同样也是逐利的。上半年疯狂的入场之后,资本在下半年进入了少有的冷静期,头部玩家摩拜和ofo的最新一笔融资停留在7月份,整个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除了与永安行低碳合并的哈罗单车外再无新一笔融资,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跑路、押金难退及拖欠供应商欠款的新闻。邢林认为这和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有关,单车成本高,盈利前景不是特别乐观。而随着行业下半年的清场,市场上几乎只剩下两个玩家,“资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以合并的方式解决战斗,独占市场后再看看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但已经有人等不及了。朱啸虎的妹夫欧成效在一次演讲中爆料,朱啸虎已经将所持有的ofo股份尽数卖给阿里巴巴。金沙江创投尚未对此公开回应,ofo则表示不予置评。
其实,盈利模式并不复杂,本质上仍然是一个B2C的生意,主要依靠租金来盈利。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10次,就收了5块钱,200块钱成本可能40天就赚回来了。”但至少在初期,这个模式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认可。ofo的多家投资方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均表示看好ofo在校园场景下的商业模式,成本可控,易于管理,盈利前景巨大。但当单车进入到城市场景中时,这个模式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事实上,由于城市中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多局限于地铁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几乎难以达到校园中的“每天能骑十次”。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12月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报告,ofo小黄车和摩拜的日均使用频次分别为1.63次和1.49次。当然,这是冬天的数据,另一家机构给出的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在2017年Q1的日均使用频次为3次。直至现在,尚未有一家单车企业宣布盈利,也就是说,这种考虑租金回本的商业模型还从未被得到验证。
更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单车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的高企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指出,ofo仅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就达到2亿元人民币。邢林不愿透露摩拜具体的运营支出,但表示:“总之是一个很巨额的数字。”
陈宇莹透露,一线城市中调度一辆单车的成本就达到4块钱。邢林直言,“当前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是不长久的,因为成本太高。共享单车没有壁垒,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那就是运营费用,每个月的巨额支出,是拖垮各颜色共享单车的直接原因。”再加上共享单车的丢损率,使得共享单车的回本周期大幅拉长,单纯依靠租金收入很难实现盈利。更遑论共享单车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格局,在运营支出最为严重的一线城市,补贴仍然不断。
“本身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但是当大家都免费的时候,就变得不成立了。”陈宇莹说。这样一笔根本就算不过来的账,为什么还能受到资本的热捧?一个突出的原因是,在线上流量越来越难获取的当下,单车是为数不多的一个高频的线下流量入口。“好比说很多即时通讯的软件,它本身并不赚钱,但基于平台上的其他生态可以赚钱。” 陈宇莹认为,基于共享单车这样一个高效、有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的流量入口,在后期可以做很多商业模式的深挖。
易观分析师赵香表示,考虑到现在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损耗情况,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但从阿里、腾讯或滴滴的角度而言,投资单车企业并不是从盈利角度来看。
蚂蚁金服领投哈罗单车新一轮的融资后,腾讯的马化腾在朋友圈中评论说,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这其中可以看出巨头们入局的逻辑。对比当年网约车对移动支付的普及,阿里、腾讯显然不愿错过共享单车这一高频的支付场景。仍有人不断加注。一位接近摩拜的投资人士透露,摩拜已经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量级的融资,具体消息可能在年后公布。哈罗单车在完成总额达5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最近也传出已经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也许,资本根本就不在意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盈利模式破灭后,大家对它的期望只剩下了流量入口。只是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共享单车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生意,而更像是被看好的流量捕手。
该报告显示,共享单车企业日益重视专利布局。自2016年底以来,共享单车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呈持续攀升态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已成为企业提交专利申请的主要类型,控制系统/方法及车锁是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主要技术领域。
专利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重要指标,共享单车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一些共享单车企业的陆续退场,共享单车行业已经告别粗放的圈地争夺阶段,进入相对理性、平稳的发展期。在此阶段,共享单车企业欲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而出,还需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实力的积累。
很少有人能准确预料到共享单车的发展。事实上,这个新兴的“风口”在兴起之初就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在人们还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抱有疑虑之时,资本的疯狂涌入迅速催熟了这个行业。一方面,外界将其视为资本开始回归理性的标注——瞄准头部玩家,最快时间结束战斗;另一方面,行业中的玩家又深受其苦——丧失原有的发展节奏,抢占市场成为首要因素。
“整个市场太过于迅速地想要实现什么东西,结果就导致了最后有点像伤仲永的结局。”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说。这家单车企业曾创下在一个月内连续获得三笔融资的纪录,最后仍苦于资金而濒临倒闭。“没什么好复盘的,这就是一场资本大战。”离职三个月后,她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重庆人雷厚义在更早之前就懂得了资本的重要性。他创办的悟空单车在入局半年之后惨遭淘汰,被媒体称之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在此之前他默默无闻,从未获得过任何一笔融资,创业失败后却意外走红。“创业的时候没人知道,失败了却都找上门来了。”雷厚义曾寄希望于推出“合伙人”的模式来吸引中小投资者投资。去年3月中旬,他在重庆的一家酒店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吸引了不少对单车跃跃欲试的中小投资者参会,但最后却无一人投资。
直至悟空单车停止运营,半年的时间中只有22个人投资,总投资金额13万。其中最小的一笔仅有1100元,最大的一笔不过2万。这些投资者中甚至包括了重庆本地的几名大学生。一位投资者在投资了1万块钱后,第二天又跑去公司要求退款,他笃信悟空单车是骗人的。
“头部玩家已经把可以看得见的资本,包括VC和PE都拿光了,后续是没有资本来支持剩下的玩家进一步烧钱下去了。”前摩拜单车政府事务负责人邢林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共享单车领域共发生了12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ofo和摩拜就一共完成了7轮融资,两家融资金额相加超过170亿元,占共享单车融资总额的85%以上。他们的背后,站着腾讯、阿里、滴滴、高通这样的行业巨头,以及淡马锡、高瓴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等大型投资机构。
但资本同样也是逐利的。上半年疯狂的入场之后,资本在下半年进入了少有的冷静期,头部玩家摩拜和ofo的最新一笔融资停留在7月份,整个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除了与永安行低碳合并的哈罗单车外再无新一笔融资,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跑路、押金难退及拖欠供应商欠款的新闻。邢林认为这和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有关,单车成本高,盈利前景不是特别乐观。而随着行业下半年的清场,市场上几乎只剩下两个玩家,“资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以合并的方式解决战斗,独占市场后再看看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但已经有人等不及了。朱啸虎的妹夫欧成效在一次演讲中爆料,朱啸虎已经将所持有的ofo股份尽数卖给阿里巴巴。金沙江创投尚未对此公开回应,ofo则表示不予置评。
其实,盈利模式并不复杂,本质上仍然是一个B2C的生意,主要依靠租金来盈利。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10次,就收了5块钱,200块钱成本可能40天就赚回来了。”但至少在初期,这个模式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认可。ofo的多家投资方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均表示看好ofo在校园场景下的商业模式,成本可控,易于管理,盈利前景巨大。但当单车进入到城市场景中时,这个模式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事实上,由于城市中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多局限于地铁站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几乎难以达到校园中的“每天能骑十次”。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12月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报告,ofo小黄车和摩拜的日均使用频次分别为1.63次和1.49次。当然,这是冬天的数据,另一家机构给出的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在2017年Q1的日均使用频次为3次。直至现在,尚未有一家单车企业宣布盈利,也就是说,这种考虑租金回本的商业模型还从未被得到验证。
更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单车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的高企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指出,ofo仅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就达到2亿元人民币。邢林不愿透露摩拜具体的运营支出,但表示:“总之是一个很巨额的数字。”
陈宇莹透露,一线城市中调度一辆单车的成本就达到4块钱。邢林直言,“当前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是不长久的,因为成本太高。共享单车没有壁垒,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那就是运营费用,每个月的巨额支出,是拖垮各颜色共享单车的直接原因。”再加上共享单车的丢损率,使得共享单车的回本周期大幅拉长,单纯依靠租金收入很难实现盈利。更遑论共享单车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格局,在运营支出最为严重的一线城市,补贴仍然不断。
“本身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但是当大家都免费的时候,就变得不成立了。”陈宇莹说。这样一笔根本就算不过来的账,为什么还能受到资本的热捧?一个突出的原因是,在线上流量越来越难获取的当下,单车是为数不多的一个高频的线下流量入口。“好比说很多即时通讯的软件,它本身并不赚钱,但基于平台上的其他生态可以赚钱。” 陈宇莹认为,基于共享单车这样一个高效、有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的流量入口,在后期可以做很多商业模式的深挖。
易观分析师赵香表示,考虑到现在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损耗情况,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但从阿里、腾讯或滴滴的角度而言,投资单车企业并不是从盈利角度来看。
蚂蚁金服领投哈罗单车新一轮的融资后,腾讯的马化腾在朋友圈中评论说,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这其中可以看出巨头们入局的逻辑。对比当年网约车对移动支付的普及,阿里、腾讯显然不愿错过共享单车这一高频的支付场景。仍有人不断加注。一位接近摩拜的投资人士透露,摩拜已经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量级的融资,具体消息可能在年后公布。哈罗单车在完成总额达5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最近也传出已经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也许,资本根本就不在意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盈利模式破灭后,大家对它的期望只剩下了流量入口。只是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共享单车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生意,而更像是被看好的流量捕手。
文章人气:
(请您在发表言论时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健康言论。)
- 越捷航空即将开通成都
上海, 中国-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月26日 - 继上海至胡志明市航线开通之... - 新濠于《2024黑珍珠餐
杜卡斯餐厅首度荣登榜单 誉珑轩蝉联本澳唯一一家三钻中菜食府 澳门 - Media OutReach ... - 立盈于博世汽车售后事
中国南京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月25日 - 2024年1月23日,在博世汽车售... - 恒隆与清华大学恒隆房
分享研究成果 推动行业可持续增长 上海, 中国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